华人科学家用新型石墨烯材料作为锂负极载体 大大改善电池循环寿命 | 山东利特纳米技术有限公司-pg电子app
最近,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课题组,研究了一种新型褶皱石墨烯笼载体(wgc)用于金属锂负极,wgc提供优异的机械强度,具有更高的离子电导率和质量更好的固态电解质界面(sei)。
使用冷冻电镜表征发现,石墨烯笼载体表面均匀稳定的sei界面可以防止金属锂与电解液直接接触。在0.5ma/cm2电流中,在碳酸酯电解液从1-10mah/cm2容量区间中表现出了高达98.0%的库伦效率,并且使用预先存储锂的wgc电极与磷酸铁锂配对后,大大改善了电池的循环寿命。相关研究成以“wrinkledgraphenecagesashostsforhighcapacitylimetalanodesshownbycryogenicelectronmicroscopy”为题发表在nanolett.上。
提起崔屹,在纳米学术界几乎无人不知。崔屹是顶级学术期刊的常客,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终身教授,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在能源、光伏、拓扑绝缘材料、生物和环境领域的研究工作。目前崔屹已培养近60位博士和博士后,在世界范围培养了40多位教授。
崔屹是美国材料学会会士、美国电化学会会士、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,世界知名科学期刊《纳米快讯》副主编。已发表论文400多篇,包含《science》《nature》等全球顶级杂志,被引用超过12万次,h因子为164,授权国际专利40余件。
锂的枝晶与锂电池的安全紧密相关,充电的时候如果控制得不好,金属锂的枝晶会长出来,像一棵树长出树枝,枝晶会捅破电池正负极之间的隔膜,造成短路,甚至引发爆炸。
固体电解质界面膜(sei)是负极材料和电解液接触后生成的反应物,厚度约为50个纳米左右。这层膜影响着电池的稳定性,决定着循环使用寿命到底是1000次还是10000次。
如果能看清金属锂枝晶的原子层面,知道界面膜的结构,就能进一步解决以金属锂为负极材料的锂电池的安全问题,并使其寿命更长。
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学界半个世纪之久。金属锂的熔点低,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时,电子束会将它融化,“打出一个洞”,就会破坏了原本的结构。直到冷冻电镜的应用,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由于锂电池的最高理论容量(3860mah/g)和最低电极电位(相对于标准氢电极为-3.04v),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电池负极的“圣杯”。崔屹也一直视金属锂为一种未来的电池负极材料,因为金属锂的能量密度高,如果解决了安全性等问题,可以将现在电动车电池的储能翻倍。
然而,在充放电过程中,锂金属高化学反应性和大体积波动而导致低库伦效率和低安全性,由于锂金属的无主体特性,在循环过程中体积膨胀导致固态电解质界面(sei)破裂。尽管已经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策略,这些方法未能解决锂金属的无主体性质,这意味着锂金属沉积和剥离过程中没有任何物理限制。
近期,学术界引入了锂金属的人造“主体”的想法,这些结构能够减少循环期间的电极体积变化和局部电流密度,从而使充-放电期间的过电势更低,并且sei更稳定,但还是面临着“主体”结构的无定型导致机械性能差,阻抗更高和难以承载高于2mah/cm2容量等限制。因此,研究能够既能提高库伦效率,又能承载更高载量的主体结构,代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。
崔屹课题组研究出了这种新型褶皱石墨烯笼载体用于金属锂负极,在低面积容量下,锂金属优先沉积在石墨烯笼内,随着容量的增加,锂金属致密且均匀地沉积在石墨烯笼之间的外部孔隙中,没有枝晶生长或体积变化。石墨烯笼载体提供优异的机械强度,并具有更高的离子电导率和质量更好的固态电解质界面,可以防止金属锂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。在0.5ma/cm2电流中,在商品化碳酸酯电解液从1-10mah/cm2容量区间中表现出了高达98.0%的库伦效率,在使用预先存储锂的石墨烯笼载体电极与磷酸铁锂配对后,电池循环寿命大大改善。
崔屹认为目前锂离子电池的主流正极是钴酸锂、磷酸铁锂或三元材料,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,但其能量密度是有限,最多约为300wh/kg。接下来发展第一步是将硅取代石墨作为负极材料,可将能量密度提升至400wh/kg;第二步,负极材料从硅换为金属锂,能量密度可达到500wh/kg;第三步,正极材料改为硫,负极材料为金属锂,电池能量密度可达到600wh/kg。
崔屹表示,能量密度达到500wh/kg时,特斯拉一次充电可以开800到1000公里,比烧油的车跑得还远。
本文来自能见eknower,本文观点不代表利特纳米立场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